朱继武是鞍山市台安县离休干部、退伍军人,是一名94岁的老人,更是一位有着72年党龄的老党员。
解放战争中,朱继武参加了解放天津战役、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两次;抗美援朝期间,在反美军偷袭战斗中光荣负伤,被定为二等五级伤残军人;荣获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朝鲜和平纪念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纪念章。回地方就业和离休后,荣获辽宁省“老干部先进个人”及市、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老干部大学优秀学员、优秀校外辅导员、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30余项荣誉称号。
虽然背部稍驼,但朱继武身子骨硬实,尽管满口假牙,下颏是自己右胯骨上最突出的一块胛骨替代的,可说话大嗓门底气足,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精神。既看不出是伤残人员,也不象年至耄耋的“90后”。
朱继武生在贫苦农民家庭,8岁丧母,11岁丧父。为讨活路,他在逃往关里的途中参加了解放军。
1949年6月24日,连部开支部会讨论朱继武入党问题。第一次参加支部大会上,朱继武心跳加速,站起来紧张地说:“从小家穷没念过书,8岁时母亲有病没钱治病饿死了,11岁时父亲也病饿死去了。参军后通过部队的忆苦思甜教育认识到,穷人只有拿枪打倒反动派求解放才是根本。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远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坚决完成任务。要克服缺点,吃苦在先,团结同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建设共产主义。”这个日子成了朱继武的生日。
朱继武保存着71年的模范党员奖品——“大众日记” 的内页上有党支部书记的题字: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党员的无尚光荣!这成为了朱继武在党爱党、不忘初心的箴言!
1949年,朱继武随军南下剿匪。驻扎时发现群山中间有个水塘,一个战士提出洗澡。洗澡时看见水中有鱼,组长叫人抓鱼改善全连伙食。时任班长的朱继武听到信后,带全班去抓鱼,侵犯了群众利益。最后用上级发给战士们过节改善生活用的每人一块大洋,用来包赔老百姓的鱼钱,他亲自向老乡赔礼道歉。这次“浑水摸鱼”违反纪律的事,朱继武惭愧至今。
1951年6月,朱继武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一部队三一支队七五无后座力炮二连八班班长,参加了抗美援朝。
一次,夜行军向‘三八线’小松山挺进,接替某部保卫在板门店召开的协商停战和平谈判会议的任务。由马驮着炮和炮弹,爬山过岭,驮马负重大,马掌磨损也很大。休整间隙,朱继武及时检查马掌破损情况,和战士们把磨损严重的马掌钉换下来,及时换上新的赶路,把破旧马掌钉都留下来,以备再用,交由一个战士保管。连续行军战斗,那位战士脚上打泡,走路困难,便向朱继武提出,把换下来的半茶缸破旧马掌钉扔掉算了。朱继武自作主张,倒掉了破旧的马掌钉。当部队到达目的地后,评‘行军三好班’和个人行军功活动,有战士提出朱继武不爱惜军用物资的异议。经讨论,把朱继武的‘一大功’改成‘一小功’。这件事又是朱继武常挂在嘴边的憾事,倒不是因为错失大功,而是因为缺乏认识和高度。
一天,在朝鲜战场晚点名时,连队接到指示:阻击妄想冲上上甘岭支援敌人的坦克,同时保卫板门店停战谈判顺利进行。就在这场战斗中,朱继武遭敌炮轰炸,下颏贯通炸伤,粉碎性骨折,离开前线,几经辗转多次手术才得以康复。
1983年6月,朱继武领到《老干部离休荣誉证》,从那一刻起,他就立下志愿,要努力做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热心公益事业的快乐健康老人,离休不离党,丹心映霞光。
离休这些年,朱继武与《老同志之友》结缘,读刊评刊,出题答题。自费订购《中国老年报》《辽宁老年报》《老同志之友》《半月谈》《党员特刊》和《谜语报》等 17种报刊杂志,光是《共产党员》杂志就伴随35年。
朱继武还在自家建立了台安县教育系统首个老干部家庭活动站点,教育青少年,为孩子们讲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故事,让下一代知道幸福来之不易,教育下一代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朱继武多次获市县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青少年达标活动站”奖牌和“先进辅导员”称号。作为“五老报告团”,朱继武走进中小学校课堂,走进镇街社区,巡回作革命传统报告,每年听讲人数逾千人。
朱继武还是1980年5月创刊的《半月谈》优秀评刊员,《半月谈》赠送的鼓励“献言献策,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的笔记本,他视若珍宝。《半月谈》创刊30周年时,他的征文“我与半月谈”获二等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朱继武尝试用出题答题的方式助力老同志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连续3年,共编写3套题,全县老干部直接参与开卷答题人员达800多人次。朱继武善于学习,凌晨两点到吃早饭前是他的学习时间。这些年,朱继武花镜加隐形眼镜坚持学习,光是放大镜用坏了10多个。
朱继武家里有图书馆式的书报仓库,同时还有为民服务的工作间。原来,因近居市场,为了方便群众,朱继武专门准备了车钳铆锻焊所需工具,帮助群众修理容易坏的小电器等用品,多年如一日,从未收过一分钱,还搭进去好多“本钱”。离休至今38年了,为了让百姓在滴水成冰时节能及时喝上口热水,在雨水瓢泼的途中能舒心地撑起一把伞,朱继武一直默默地付出着,他说那种满足和高兴无以言表。
帮人需、急人难、助人乐,朱继武赢得了大众口碑,也让自己老而不朽。朱继武的故事,简单,也堪称“经典”。台安县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伴着岁月流淌,如朱继武老人这样的红色资源越来越趋向稀缺,朱继武这块在人群中历经沧桑而晶莹弥坚的“活化石”,因为不忘初心、无尚光荣而分外精神。(鞍山云)